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相关文章
-
2025-08-20肿瘤电场治疗用于胰腺癌获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认定2025年8月19日,再鼎医药(纳斯达克股票代码:ZLAB;香港联交所股份代号:9688)宣布,基于3期PANOVA-3研究的阳性结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肿瘤电场治疗仪(TTFields)用于胰腺癌患者的创新医疗器械认定。该认定能够让TTFields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进行审评,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优先分配审评资源,从而加速该产品的上市注册进程。
-
2025-07-30【中药同名同方报告】克淋通胶囊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
2025-07-07再鼎医药宣布贝玛妥珠单抗用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b(FGFR2b)阳性一线胃癌的III期研究主要数据取得阳性结果再鼎医药有限公司宣布,评估贝玛妥珠单抗联合化疗(mFOLFOX6)作为一线治疗的III期FORTITUDE-101临床研究在预设的中期分析中达到了其主要终点总生存期(OS)。
-
2025-05-30君实生物宣布君适达®(抗PCSK9单抗)新增两项适应症在中国获批君实生物宣布,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单独或与依折麦布联合用药用于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成人患者的两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
2025-04-29君实生物宣布特瑞普利单抗一线治疗黑色素瘤在中国获批君实生物宣布,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拓益®)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于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
2025-03-25君实生物宣布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肝细胞癌在中国获批君实生物宣布,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拓益®)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一线治疗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于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感染性疾病相关数据
感染性疾病相关数据
-
全球新药14
-
Influenza Vaccine(Split Virion), Inactivated, Quadrivalent (Anhui Zhifei Longcom Biologic Pharmacy)药物名称中文: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原研厂商: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最高研发状态(全球):Approved
-
Pneumococcal vaccine conjugate 13-valent (Beijing Minhai Biotechnology)药物名称中文: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原研厂商: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最高研发状态(全球):Approved
-
(S)-Ornidazole Disodium Phosphate药物名称中文:左旋奥硝唑磷酸二钠原研厂商:江苏恒谊药业有限公司;华创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最高研发状态(全球):Approved
-
23-valent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Sinovac Biotech)药物名称中文: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科兴生物)原研厂商: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最高研发状态(全球):Approved
-
Carrimycin药物名称中文:可利霉素原研厂商:北京首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沈阳同联集团有限公司最高研发状态(全球):Approved
-
Recombinant Zoster Vaccine(CHO Cell) (GlaxoSmithKline)药物名称中文: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葛兰素史克)原研厂商:Glaxosmithkline最高研发状态(全球):Approved
-
Levornidazole药物名称中文:左奥硝唑原研厂商: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最高研发状态(全球):Approved
-
Cefprozil Monohydrate药物名称中文:头孢丙烯原研厂商:Corden Pharma最高研发状态(全球):Approved
-
-
中国临床试验110
-
CTR2025338724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进行中 (尚未招募)2025-08-22上海瑞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微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春瑞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CTR20252542小儿法罗培南钠颗粒进行中 (尚未招募)2025-07-03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坪山制药有限公司
-
CTR2025220024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进行中 (尚未招募)2025-06-13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CTR2025197524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进行中 (招募中)2025-05-28复星安特金(成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CTR20251263NTB-3119M片进行中 (招募中)2025-04-08青岛百洋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CTR2025104120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进行中 (招募中)2025-03-21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CTR20250889小儿法罗培南钠颗粒已完成2025-03-14博智安健(河北)药业有限公司
-
CTR20250855头孢克肟胶囊已完成2025-03-12山东诚康药业有限公司
-
-
药品说明书438
-
注射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2.5g(C22H22N6O7S2 2.0g 与 C7H11N3O6S 0.5g)处方药H20190038ACS Dobfar S.P.A.
-
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0.5ml/支处方药国药准字S20210036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每瓶(支)0.5ml。每1次人用剂量为0.5ml,含纯化的23种血清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各25μg处方药国药准字S20060029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
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0.5ml/瓶或支处方药国药准字S20190046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0.5mL/瓶,每1次人用剂量为0.5mL,含2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荚膜多糖(每种型别均为25微克)。处方药国药准字SJ20140114Merck Sharp & Dohme LLC
-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0.5mL/支,每1次人用剂量为0.5mL,含2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荚膜多糖(每种型别均为25微克)。处方药国药准字SJ20181013Merck Sharp & Dohme LLC
-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每瓶0.5ml(西林瓶),每1次人用剂量0.5ml,含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的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各10μg。处方药国药准字S20070018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每瓶0.5ml(预灌封注射器),每1次人用剂量0.5ml,含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的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各10μg。处方药国药准字S20181000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相关热门标签
感染性疾病热点文章
-
【品种报告】夫西地酸乳膏
一、品种概述
1、基本情况
国内:夫西地酸乳膏主要用于葡萄球菌、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极小棒状杆菌及其他对夫西地酸敏感的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包括疱疮、疖、痈、甲沟炎、毛囊炎、寻常性痤疮等。目前市售的夫西地酸乳膏主要有两个规格:15g:0.3g和5g:0.1g(以C₃₁H₄₈O₆计算)。包含原研企业在内,目前共有5家企业持有夫西地酸乳膏的上市批文。该品种为处方药,以化药4类进行注册申报,夫西地酸乳膏已被收录于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乙类,暂未被纳入国家集采。
国外:夫西地酸乳膏(商品名:Fucidin/立思丁)是丹麦LEO Pharma A/S的原研产品,立思丁于1999年获批在中国上市销售。目前夫西地酸乳膏已在欧洲多个国家上市。
2、作用机制和优势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效果。它能与延伸因子G(EF-G)结合,阻止EF-G二磷酸鸟苷复合物的释放,从而使蛋白质合成停滞。
优势:
(1)具备抗菌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
(2)皮肤渗透性强,能深入皮肤底层消除感染,对深部细菌感染的皮肤疾病具有一定优势。
(3)因其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在皮肤科和外科领域被广泛用作局部抗菌药膏。
(4)不与其他抗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5)权威指南推荐的痤疮一线联合用药。
3、专利情况
中国上市药品专利数据库中暂无关于夫西地酸乳膏的相关数据。
4、国内上市情况
目前持有夫西地酸乳膏上市批件的企业共有5家
图:夫西地酸乳膏的国内上市情况
5、国内注册情况
目前共16家企业进行了夫西地酸乳膏的上市申请,均暂未获得批准。
表:夫西地酸乳膏的国内注册情况(ANDA)
6、临床试验情况
夫西地酸乳膏可豁免BE,无需开展BE试验。
二、市场可行性分析
1、适应症及流行病学
感染性皮肤病:皮肤病种类繁多,皮肤病种类繁多,大约有1000多种。而在皮肤病中,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皮肤病最常见。它可以是细菌感染,如脓胞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或真菌性的,如手、足癣,或是寄生虫感染,如疥疮,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
寻常痤疮(痤疮):又称“青春痘”,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及前胸、后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或结节,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目前认为寻常痤疮发病主要与雄激素诱导皮脂腺肥大过度分泌皮脂;毛囊导管口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增殖以及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痤疮的流行病学:寻常痤疮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已成为全球第八大慢性疾病。(1)全球患病率较高,好发于年轻人群:皮尔法伯实验室的数据显示,全球痤疮患病率为20.5%;在青少年/年轻人(16/24岁)群体中这一比例最高,达到28.3%,在25至39岁的成年人群体中也保持较高水平,为19.3%;一般来说,女性(23.6%)比男性(17.5%)更容易患有痤疮。(2)中国痤疮患病人数规模庞大,好发于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这意味着理论上2023年中国患有痤疮的人群高达1.15亿人次。根据《寻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寻常痤疮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寻常痤疮在青少年发病率高达93%。
2、寻常痤疮的治疗
中外痤疮指南均指出痤疮临床分级是治疗的基础,外用抗菌药物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推荐外用抗菌药物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用于中重度痤疮(避免单独使用)。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作用的抗菌药物均可用于寻常痤疮的治疗,包括林可霉素和夫西地酸等。外用抗生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耐药,需注意不能长期使用。
表:同类型药物(针对痤疮的外用抗菌药物)的比较
3、全球痤疮治疗市场情况
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分析,全球痤疮治疗药物市场将从2022年的99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175亿美元,CAGR达5.86%,全球痤疮治疗药物市场将在新产品渗透率提升的作用下稳步扩张。
4、国内痤疮治疗市场情况
参考《玫瑰痤疮真实世界诊疗现状调查分析》中“轻症患者系统用药率达72.2%”,根据玫瑰痤疮相对寻常痤疮更为严重的症状,假设成人痤疮轻/中/重度患者治疗率分别为10%/40%/70%,根据治疗指南推荐的疗法,假设轻/中/重度患者治疗费用分别为20/100/1000元,假设青少年痤疮轻/中/重度患者治疗率分别为5%/20%/50%(支付能力和社交需求较低),治疗费用分别为20/50/800元。据此测算国内痤疮治疗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2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81亿元,与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测算结果近似。
图:国内痤疮治疗市场规模(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太平洋证券研究院整理
5、夫西地酸国内市场情况
夫西地酸的制剂主要有夫西地酸乳膏(2024年市场占有率最高,88.63%)、注射用夫西地酸钠(4.92%)、夫西地酸钠软膏(3.62%)、夫西地酸滴眼液、夫西地酸口服混悬液。夫西地酸2020年-2024年市场规模处于一个波动的趋势,2022年有小幅的下降,而2021年和2023年市场规模是增长的,但到了2024年,又有了明显的下降。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了约4.05亿元,2024年为2.05亿元。
数据来源:米内网
夫西地酸乳膏的市场整体趋势和夫西地酸的基本保持一致,2020年-2024年市场规模处于一个波动的趋势,2022年有小幅的下降,而2021年和2023年是增长的。受医药寒冬的影响,到了2024年,其市场规模有了一定的下降,2023年夫西地酸乳膏的市场规模达到了约9939万元,2024年为6019万元。从市场份额来看,澳美制药市场占有率最高(66.46%),原研LEO(利奥)的市场份额为33.18%;从销售终端来看,医院端占据绝大部分(公立医院占比为77.97%),零售端占比仅为19.36%。注:福元药业仅2024年有64万元的销售额,其余持证企业并未查询到有相关销售额。
虽然2024年夫西地酸乳膏的市场规模有了一定的下降,但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优势(痤疮一线联合用药、无交叉耐药性、对深部细菌感染有效等),在加上国内痤疮患者规模庞大,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大,未来夫西地酸乳膏的市场规模是有较大可能实现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米内网
来源:戊戌数据2025-02-18 -
【品种报告】利丙双卡因乳膏
一、 品种概述
1、基本情况
国内:利丙双卡因乳膏是一种皮肤表面麻醉剂,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按重量比1:1混合制备而成,为特殊工艺下制成的共晶混合物,主要用于正常完整皮肤的局部麻醉、生殖器黏膜浅表手术和浸润麻醉的预处理。利丙双卡因乳膏原研产品在1998年1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商品名为恩纳®。包含原研企业在内,目前共有18家企业持有利丙双卡因乳膏的上市批文。本品种为处方药,以化药4类进行注册申报,需开展BE试验(可参照CDE于2024年5月14日发布的《利丙双卡因乳膏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未被收录于国家医保目录,暂未被纳入国家集采目录。
国外:利丙双卡因乳膏的原研企业是阿斯利康,于1984年11月首次在瑞典批准上市,商品名为EMLA®;1992年12月在美国上市;利丙双卡因乳膏已在全球近百个国家获得批准上市。
2、作用机制和优势
作用机制:利多卡因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通道,抑制钠离子内流,阻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其脂溶性高能够穿透皮肤角质层,深入表皮和真皮层,麻醉感觉神经末梢。丙胺卡因与利多卡因作用机制相似,但代谢途径不同,可延长麻醉效果。
优势:(1)无创镇痛:无需注射,操作简单,儿童友好,患者依从性高。
(2)安全性高:局部作用,不良反应多为皮肤局部反应,全身不良反应极少。
(3)适应症广泛:适用于皮肤各类局部麻醉(穿刺针、皮肤检查、微创美容以及浅层外科手术等),在男科领域也有应用(可用于早泄,延迟射精)。
(4)复方制剂优势:协同增效,显著提高麻醉深度和持续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5)权威指南推荐:麻醉方面,推荐表面麻醉剂作为多种临床场景的一线麻醉选择;男科方面,推荐局部麻醉药可在某些场景下可应用于早泄患者。
3、专利情况
原研核心专利已过期。
4、国内上市情况
目前持有利丙双卡因乳膏上市批件的企业共有18家。
表:利丙双卡因乳膏的国内上市情况
5、国内注册情况
目前共29家仿制药企业进行了利丙双卡因乳膏的上市申请,均暂未获得批准。
表:利丙双卡因乳膏的部分国内注册情况(ANDA)
6、临床试验情况
目前登记的利丙双卡因乳膏BE试验共有61条,已完成50条,进行中11条,其中大多数申办单位均已经进行了上市申请。
表:利丙双卡因乳膏已登记的BE试验(试验状态:进行中)
二、 市场可行性分析
1、适应症及流行病学
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手术、疼痛治疗、医学诊断(胃肠镜检查等)以及急救等多个方面,通常会使用到麻醉的手术与检查有外科(包括普通外科、腹部、神经、矫形、胸心、血管、泌尿、小儿等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此外,各种大、中、小手术及胃肠镜检查治疗、支纤镜检、人流、分娩和介入治疗也都会应用到麻醉药物。而小型手术或局部手术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级别的医疗机构,包含一些牙科诊所、医美整形机构等,这使得麻醉药物得到了广泛应用。
临床手术是麻醉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医院规模的扩张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医院手术量也随之不断增长,为行业发展带了了庞大的需求市场,为麻醉药品市场带来广阔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住院病人手术人次由2013年3982.76万人增长至2022年8271.75万人,十年间增长了1.08倍,手术人次占住院患者比例也已增长至33.5%。手术室内麻醉需求涵盖整个围手术期,手术需求的增加带来了麻醉药物需求的增长。
图:2013-2022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病人手术人次(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麻醉药品的分类和介绍
· 国家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以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管制,并发布了麻醉药品目录和精神药品目录。根据监管分类,可分为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有严格的行政管制。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不属于管制的麻醉药品。麻醉药品根据作用特点可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肌松药物、镇痛与镇静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属于局部麻醉药-酰胺类。
·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是一类能可逆性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与全身麻醉药相比,其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生理影响较小。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局部麻醉药主要分为2类:酯类和酰胺类(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等)。临床也可以依据局麻药的作用时效进行分类:短效、中效(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等)、长效。局麻药的给药方式主要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以及蛛网膜下腔麻醉等,因此根据给药方式又衍生出一类特殊的局麻药:表面麻醉剂。
· 表面麻醉剂作为局部麻醉药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将具有强穿透力的表面麻醉药物应用于皮肤黏膜表面,以达到皮肤黏膜表面麻醉的效果,常见剂型有溶液、乳膏、凝胶、喷雾和贴剂等。表面麻醉剂易于操作,可减少局部刺激和伤害,避免患者过度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提高了患者对临床操作的耐受性。表面麻醉剂可广泛应用于皮肤检查、能量源设备治疗、微创美容、疼痛性和瘙痒性皮肤病的辅助治疗等。
3、指南/共识推荐
在医疗和美容领域,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应用局部麻醉药/表面麻醉剂作为多种临床场景的一线麻醉选择;此外在男科领域,外用局部麻醉剂也有延迟射精的作用。
表面麻醉剂的指南/共识推荐情况
4、同类型药物(表面麻醉剂)的对比
表面麻醉剂整体起效时间都比较快,差异不是很明显,适用场景和持续时间上有一定区别。酰胺类持续时间更长,需要较长时间麻醉的微创手术或治疗;而酯类持续时间较短,适用于需要快速且短时麻醉的治疗。利丙双卡因乳膏作为复方制剂,相较于单方制剂,具有复方制剂的协同效应,可用于复杂的体表手术或疼痛敏感度高的患者。
表:常见表面麻醉剂的比较
5、国内表面麻醉剂市场规模
根据米内网数据,2021-2023年期间,中国皮肤表面麻醉剂市场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3年已超过19亿元,初步统计2024年有望接近25亿元。相关机构预测,到了2030年,国内表面麻醉剂市场规模将接近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图:2021-2024年中国表面麻醉剂市场规模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米内网、、前瞻产业研究院
6、利丙双卡因乳膏市场规模
2020年-2024年利丙双卡因乳膏市场市场规模处于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且增幅较明显,但受医药寒冬的影响,到了2024年,其市场规模有了较明显的下降,2023年利丙双卡因乳膏的市场规模达到了约4.44亿元,2024年仅为2.36亿元。从市场份额来看,目前有销售额相关数据的企业有原研Aspen、四川海思科制药、同方药业集团、珠海莱奇生物,其中同方药业集团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超过了98%,原研Aspen的市场份额约1%;从销售终端来看,医院端占据绝大部分(公立医院占比超过88%),零售端仅占比3.62%。
虽然2024年利丙双卡因乳膏的市场规模有了一定的下降,但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优势(指南地位高、临床应用场景多、无创镇痛、复方制剂优势等),在加上国内持续增长的手术数量以及医美市场的蓬勃发展,患者对无痛医疗的需求较大,未来利丙双卡因乳膏的市场规模是有较大可能实现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米内网
来源:戊戌数据2025-03-18 -
【药品说明书】艾曲泊帕乙醇胺片
药品简介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Eltrombopag Olamine Tablets),是第一个口服、小分子、非肽类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
美国上市:2008年11月20日,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对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或脾切除反应不佳的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本品仅限用于血小板减少和疾病变化程度使出血风险增加的ITP患者。本品不应用于试图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欧盟上市:2010年3月15日,本品作为孤儿药获得欧盟批准上市(商品名:Revolade),用于已接受脾切除且其他治疗方案(如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难治的成人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本品也可以考虑作为存在手术禁忌的未接受脾切除成人患者的二线治疗。
日本上市:2010年10月27日,获批上市。
中国上市:2017年12月,获批适应症:适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18周岁)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使血小板计数升高并减少或防止出血。本品仅用于因血小板减少和临床条件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ITP患者。
医保报销:医保乙类,限:1.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和6岁及以上儿童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2.既往对免疫抑制治疗缓解不充分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
基本信息
通用名称:艾曲泊帕乙醇胺片
英文名称:Eltrombopag Olamine Tablets
汉语拼音:Aiqubopa Yichun’an Pian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艾曲泊帕乙醇胺
化学名称:3’-[(2Z)-2-[1-(3,4-二甲苯基)-3-甲基-5-氧-1,5-二氢-4H-吡唑-4-亚基]肼基]-2’-羟基-3-二苯羧酸-2-氨基乙醇(1:2)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5H22N4O4·2(C2H7NO)
分子量:564.65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和6岁及以上儿童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使血小板计数升高并减少或防止出血。本品仅用于因血小板减少和临床条件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ITP患者。
用法用量
应采用能使血小板计数达到并维持≥50,000/µL的最低剂量。基于用药后血小板计数的反应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不得为了使患者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而使用本品。在临床研究中,血小板计数通常在本品治疗开始后1-2周内升高,在治疗终止后1-2周内下降。
本品应在以下产品使用前间隔至少2小时或使用后间隔至少4小时服用,包括抗酸药、富含钙(≥50mg钙)的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不包括豆奶)、海产品、芝麻、脱水蔬菜等,具体可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或含有多价阳离子(如铝、钙、铁、镁、硒和锌)的矿物质补充剂。本品可与低钙(<50mg)或不含钙的食物同时服用。
初始剂量方案
6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患者
本品的建议起始剂量为25mg(按C25H22N4O4计算,以下涉及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剂量的部分均为按C25H22N4O4计算)每日一次。
肝功能损害患者应减量用药。
监测和剂量调整
6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患者
本品治疗开始后,必要时调整剂量使血小板计数达到并维持≥50×109/L,以减少出血的风险。成人患者和12-17岁儿童患者的剂量不得超过每日75mg,6-11岁儿童患者的剂量不得超过每日50mg。
本品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临床血液学和肝功能检查,并按照表1所列的剂量调整方案,根据血小板计数调整本品剂量。
本品治疗期间,应每周评估全血细胞计数(CBC),包括血小板计数和外周血涂片,直至达到血小板计数稳定(至少4周血小板计数≥50×109/L)。此后,应每月检测一次CBC,包括血小板计数和外周血涂片。
表1:ITP患者本品的剂量调整
*对于在治疗期间任何时间点血小板计数超过150×109/L的患者,需要将本品剂量降低至下一个较低剂量(例如,75mg每日一次降低至50mg每日一次,或75mg每日一次降低至75mg和50mg隔日轮流,等等)或降低频率(例如,25mg每日一次降低至25mg隔日一次,或降低至25mg连续2天随后1天不给药,或降低至25mg连续3天随后1天不给药,等等)。
**一旦血小板计数下降至低于100×109/L,则重新给予患者本品治疗,但剂量下调至下一个较低剂量本品(例如,75mg每日一次降低至50mg每日一次,或75mg每日一次降低至75mg和50mg隔日轮流,等等。)或降低频率(例如,25mg每日一次降低至25mg隔日一次,或降低至25mg连续2天随后1天不给药,或降低至25mg连续3天随后1天不给药,等等)。
本品标准的剂量调整方法,无论是加量还是减量,每次增减25mg每日一次。然而,少数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在不同日期服用不同规格的片剂的联合剂量方法或者需要更低的给药频率。临床允许时可以调整合并的ITP用药的剂量方案,以避免本品治疗期间血小板过高。24小时内使用本品的次数不应超过1次。
在本品的任何剂量调整后,应监测血小板计数,至少每周一次,监测2-3周。等待至少2周后,观察剂量调整对患者血小板计数疗效的影响,然后再考虑是否继续调整剂量。肝硬化(即Child-Pugh评分≥5)的患者,增加剂量前等待3周。
停药
6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患者
本品以75mg每日一次剂量治疗12-17岁儿童和成人患者或以50mg每日一次剂量治疗6-11岁儿童患者4周后,如血小板计数仍未升高至足以避免临床严重出血的水平,应停止本品治疗。
如果出现了明显的肝功能异常,也应考虑停用本品。
停药后应继续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在内的血常规,每周一次,至少4周。
特殊人群
肾功能损害
不需要对肾功能损害患者进行剂量调整。然而,由于临床经验有限,肾功能损害患者应慎用本品,并密切监测。
肝功能损害
肝硬化(肝功能损害,Child-Pugh评分≥5)的ITP患者应慎用本品,并密切监测。
未在肝功能损害的中国ITP患者中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参考国外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如果认为肝功能损害的ITP患者有必要使用本品,以25mg隔日一次减量剂量开始本品治疗。肝功能损害患者开始本品治疗后,增加剂量前应等待3周。
老年患者(65岁及以上)
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ITP患者中使用艾曲泊帕乙醇胺的数据有限,尚无85岁以上ITP患者的用药经验。在艾曲泊帕乙醇胺的临床研究中,年龄至少为65岁的受试者和较年轻的受试者之间艾曲泊帕乙醇胺的安全性总体上未观察到临床显著差异。其他报告的临床经验也未发现老年人和较年轻患者间的疗效差异,但不排除个别老年患者对药物更敏感。
注意事项
肝毒性
艾曲泊帕乙醇胺可引起肝胆实验室检查异常、严重肝毒性和潜在致命性肝损伤。慢性成人和儿童ITP受试者接受艾曲泊帕乙醇胺治疗的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间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参见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表明,与白人相比,接受艾曲泊帕乙醇胺治疗的ITP患者中,亚洲人种更频繁报告肝胆实验室检查异常,符合药物性肝损伤(DILI)筛选标准的亚洲受试者比例高于白人受试者。这些结果大多为轻度(1-2级),具有可逆性,并且无提示肝功能损害的显著临床症状。对成人慢性ITP患者进行的3项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安慰剂组1名患者和艾曲泊帕乙醇胺组的1名患者出现4级肝功能检查异常。在慢性儿童ITP患者中开展的2项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中,艾曲泊帕乙醇胺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4.7%和0%的患者报告有ALT≥3x正常值上限(xULN)不良事件。
开始本品治疗前,应测定血清ALT、AST和胆红素水平,剂量调整期间每2周测定一次,达到稳定剂量后,每月测定一次。本品可抑制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参见【临床药理】),可由此导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如果胆红素水平升高,应进行胆红素分类检测。应在3-5天内复查并评价血清肝功能检查异常。如果证实肝功能异常,则应监测血清肝功能检查指标,直至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稳定或者恢复至基线水平。如果肝功能正常患者中的ALT水平升高≥3xULN,或治疗前氨基转移酶升高患者中的ALT水平升高≥3x基线值(或>5xULN,以较低者为准),并发生以下ALT改变情况,则应终止本品治疗:
• 进展性,或
• 持续≥4周,或
• 伴直接胆红素升高,或
• 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症状或肝功能失代偿证据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了严重肝损伤的孤立病例。肝脏实验室检查值升高发生在开始服用艾曲泊帕乙醇胺后大约三个月。在所有病例中,不良事件在停用艾曲泊帕乙醇胺后缓解。
肝病患者应慎用本品。有肝功能损害的ITP患者应采用较低剂量开始本品治疗(参见用法用量)。
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并发症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理论上存在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在ITP患者中开展的艾曲泊帕乙醇胺临床试验显示,血小板计数低和正常时也观察到血栓事件发生。
已知有血栓栓塞风险因素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遗传性(如因子VLeiden突变)或获得性因素(如ATⅢ缺乏、抗磷脂综合征)、高龄、长期制动、恶性肿瘤、避孕和激素替代治疗、手术/外伤、肥胖及吸烟,应慎用本品。为了降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不应以达到正常血小板计数作为本品的用药目标。应严格遵守剂量调整指南维持目标血小板计数。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并在血小板计数超过目标水平时考虑减少剂量或终止本品治疗。
在ITP患者研究中,763例受试者中有42例受试者(5.5%)报告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事件(TEE)。TEE包括:栓塞(包括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疑似迁延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陷。中国ITP患者中开展的临床研究中艾曲泊帕乙醇胺组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和1例大脑梗塞,均被判定为与用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本品不应用于肝功能损害(Child-Pugh评分≥5)的ITP患者,除非预期获益大于已知的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当评估后要对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本品治疗时,给药应非常谨慎。
停用本品后出血
停用艾曲泊帕乙醇胺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在2周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基线水平,使得出血风险增加,有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在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时停用本品,出血风险增加。如果停止本品治疗,建议按当前的治疗指南重新开始ITP治疗。其他医疗处理可以包括停止抗凝药物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拮抗抗凝或血小板支持。停用本品治疗后,必须每周监测一次血小板计数,连续监测4周。
骨髓网硬蛋白形成和骨髓纤维化风险
本品可能会增加骨髓中网硬蛋白纤维形成和发展的风险。该风险与本品的相关性,与其他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一样,尚未被确定。
开始本品治疗前,应密切检查外周血涂片,明确细胞形态异常的基线水平。确定本品治疗的稳定剂量后,应每月一次复查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如果发现不成熟的或发育不良的细胞,应随时复查外周血涂片,看是否有新的形态异常(如,泪滴状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不成熟的白细胞)或细胞减少,原来的形态异常情况是否加重。如果患者出现新的形态异常或细胞减少,或者原来的形态异常情况加重,则应停止本品治疗,可考虑骨髓活检,包括染色检查纤维化情况。
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进展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激动剂是促进产血小板祖细胞扩增、分化和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生长因子。TPO-R主要在髓系细胞表面表达。TPO-R激动剂可能刺激已有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MDS进展。尚不明确本品用于治疗MDS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品不应在临床试验之外用于治疗MDS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在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中危-1、中危-2或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其中患者接受阿扎胞苷与艾曲泊帕乙醇胺或安慰剂联合用药,因无效和MDS进展(包括AML)增加而终止。共356例患者(艾曲泊帕乙醇胺组179例,安慰剂组177例)按1:1随机分配并按照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分层至艾曲泊帕乙醇胺组(中危-1(n=64[36%])、中危-2(n=79[44%])、高危(n=36[20%]))和安慰剂组(中危-1(n=65[37%])、中危-2(n=79[45%])、高危(n=33[19%]))。患者接受艾曲泊帕乙醇胺(起始剂量为200mg,每日一次,最高可达300mg,每日一次)或安慰剂与阿扎胞苷联合用药至少6个周期。根据中心审查评估,艾曲泊帕乙醇胺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6例(42%)和67例(38%)无进展生存事件。艾曲泊帕乙醇胺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1例(12%)和10例(6%)患者通过中心审查评估进展为AML。在最终分析中,总体生存率有利于安慰剂组:艾曲泊帕乙醇胺组共有57例(32%)患者死亡,安慰剂组51例(29%)患者死亡。
在成人和老年患者中,应通过排除以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其他疾病以证实ITP诊断,特别是MDS诊断必须排除在外。疾病和治疗的过程中应考虑进行骨髓穿刺和活检,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患者、具有全身症状的患者或有异常体征如外周原始细胞增多的患者中。
白内障
在啮齿动物的艾曲泊帕乙醇胺毒理学研究中观察到白内障。推荐患者定期进行白内障监测。在3项针对成年慢性ITP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接受艾曲泊帕乙醇胺每日50mg剂量治疗的患者有15例(7%)出现新发白内障或者白内障恶化,安慰剂组有8例(7%)发生上述不良事件。在扩展研究中,在开始艾曲泊帕乙醇胺治疗前接受过眼科检查的患者中,有11%出现了新发白内障或者白内障恶化。
QT/QTc延长
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QTc研究显示,每日接受150mg艾曲泊帕乙醇胺治疗,未发现对心脏复极化产生有临床意义的作用。在ITP患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报告有QTc间期延长。上述QTc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艾曲泊帕乙醇胺失去疗效
如果推荐剂量范围内艾曲泊帕乙醇胺治疗失去疗效或不能维持血小板疗效,应立即寻找诱发因素,包括骨髓网硬蛋白增加。
对血清学检测的干扰
艾曲泊帕乙醇胺是高度着色的,因此有可能干扰一些实验室测试。已有报告服用艾曲泊帕乙醇胺的患者的血清变色和发生对总胆红素和肌酐测试的干扰。如果实验室结果和临床观察结果不一致,同期氨基转移酶值评价可能有助于在发生临床黄疸时确定低总胆红素水平的可信度;如果发生非预期高血清肌酐值,应评价血尿素水平。使用另一种方法重新测试也可能有助于确定结果的可信度。
特殊人群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妊娠期用药
艾曲泊帕乙醇胺目前尚未在孕妇中进行足够且设有良好对照的研究来告知药物相关的风险(动物数据参见药理毒理部分)。目前尚不确定本品对人体妊娠的影响。应告知孕妇或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本品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妊娠期间不应使用本品,除非预期获益超过其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因此,有生育潜力的性活跃女性在使用本品治疗期间和停用本品治疗至少7天内应使用有效的避孕方法(导致妊娠率低于1%的方法)。
哺乳期用药
没有关于人乳中存在艾曲泊帕乙醇胺或其代谢产物的信息或艾曲泊帕乙醇胺影响母乳喂养婴儿或产奶量的信息。然而,在产后10天的哺乳期大鼠的幼仔中检测到艾曲泊帕乙醇胺,表明哺乳期间艾曲泊帕乙醇胺可能转移。必须考虑母乳喂养对儿童的获益以及本品治疗对母亲的获益,再决定是否停止母乳喂养或继续/停止使用本品治疗。
儿童用药
除6-11岁儿童患者的最大剂量为50mg/天外,在6~17周岁儿童慢性ITP患者中采用与成人慢性ITP患者相同的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方案(参见【用法用量】)。
老年用药
年龄65岁及以上的ITP患者中使用艾曲泊帕乙醇胺的数据有限,尚无在85岁以上的老年ITP患者中的用药经验。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对其他药品的作用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在39名健康成人受试者中,连续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75mg每天一次共五天,并单次给予OATP1B1和BCRP的底物瑞舒伐他汀10mg后,血浆中瑞舒伐他汀的Cmax升高103%(90%CI:82%,126%),AUCinf升高55%(90%CI:42%,69%)。
当瑞舒伐他汀与艾曲泊帕乙醇胺联合用药时,应减少瑞舒伐他汀剂量,并密切监测。在艾曲泊帕乙醇胺临床试验中,瑞舒伐他汀与艾曲泊帕乙醇胺合用时,建议瑞舒伐他汀剂量减少50%。
预计艾曲泊帕乙醇胺与其他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也存在相互作用,包括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与艾曲泊帕乙醇胺合用时,应考虑他汀类药物减量,并应仔细监测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OATP1B1和BCRP的底物
慎用艾曲泊帕乙醇胺与OATP1B1(例如氨甲蝶呤)和BCRP(例如拓扑替康和氨甲蝶呤)底物的联合用药。
细胞色素P450的底物
在使用人肝微体的研究中,以紫杉醇和双氯芬酸作为探针底物进行测定,发现艾曲泊帕乙醇胺(高达100μM)在体外不抑制CYP4501A2、2A6、2C19、2D6、3A4/5和4A9/11,而是CYP2C8和CYP2C9的抑制剂。2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接受75mg艾曲泊帕乙醇胺,每日一次,共7天,未抑制或诱导人体内1A2(咖啡因)、2C19(奥美拉唑)、2C9(氟比洛芬)或3A4(咪达唑仑)探针底物的代谢。联合使用艾曲泊帕乙醇胺和CYP450底物时,预计不会发生临床显著的相互作用。
HCV蛋白酶抑制剂
当艾曲泊帕乙醇胺与波普瑞韦或替拉瑞韦合用时,不需要剂量调整。艾曲泊帕乙醇胺单剂量200mg与替拉瑞韦750mg每8小时一次联合用药不改变血浆中替拉瑞韦的暴露量。
艾曲泊帕乙醇胺单剂量200mg与波普瑞韦800mg每8小时一次联合用药不改变血浆波普瑞韦AUCtau,但是Cmax增大20%,Cmin减小32%。尚未确定Cmin减小的临床相关性,建议增加HCV抑制的临床和实验室监测。艾曲泊帕乙醇胺与波普瑞韦或替拉瑞韦联合用药时不需要剂量调整。
其他药品对本品的作用
环孢菌素
当与200mg和600mg环孢菌素(一种BCRP抑制剂)合用时,观察到艾曲泊帕暴露量减少。单次给予50mg艾曲泊帕乙醇胺和200mg环孢菌素(BCRP抑制剂)后,艾曲泊帕的Cmax降低25%(90%CI:15%,35%),AUCinf降低18%(90%CI:8%,28%)。艾曲泊帕乙醇胺与600mg环孢菌素合用后,艾曲泊帕的Cmax降低39%(90%CI:30%,47%),AUCinf降低24%(90%CI:14%,32%)。这种暴露量减少被认为没有临床意义。允许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本品剂量调整(参见【用法用量】)。当与环孢菌素合用时,应监测血小板计数,至少每周一次,监测2-3周。可能需要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本品剂量。
多价阳离子(螯合作用)
本品可与多价阳离子发生螯合作用,如铁、钙、镁、铝、硒和锌。单次服用75mg艾曲泊帕乙醇胺和含有多价阳离子的抑酸药(1524mg氢氧化铝和1425mg碳酸镁)时,艾曲泊帕乙醇胺血浆中的AUCinf降低70%(90%CI:64%,76%),Cmax降低70%(90%CI:62%,76%)。本品应在抗酸药、富含钙(≥50mg钙)的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不包括豆奶)、海产品、芝麻、脱水蔬菜等,具体可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和其他含有多价阳离子的产品(如矿物质补充剂)使用前间隔至少2小时或使用后间隔至少4小时服用,以避免螯合作用造成的本品吸收量显著减少。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联合给予本品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TV)可导致本品的浓度降低。在40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联合给予单次剂量艾曲泊帕乙醇胺100mg和多次剂量LPV/RTV400/100mg每日两次,导致艾曲泊帕乙醇胺血浆AUCinf降低17%(90%CI:6.6%,26.6%)。因此,艾曲泊帕乙醇胺和LPV/RTV联合给药应慎重。开始或停止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至少每周一次,监测2-3周,以确保对本品的剂量恰当的医学管理。
CYP1A2和CYP2C8抑制剂和诱导剂
本品经多种途径代谢,包括CYP1A2、CYP2C8、UGT1A1和UGT1A3。可以抑制或诱导单酶的药品未必会显著影响血浆本品浓度;而抑制或诱导多酶的药品有可能增加(如氟伏沙明)或减少(如利福平)本品的浓度。
HCV蛋白酶抑制剂
重复剂量的波普瑞韦800mg每8小时一次或替拉瑞韦750mg每8小时一次与单剂量艾曲泊帕乙醇胺200mg的联合用药未造成艾曲泊帕乙醇胺在血浆中暴露量有明显临床意义的变化。
治疗ITP的药品
临床研究中,与艾曲泊帕乙醇胺联合用于治疗ITP的药品包括皮质类固醇、达那唑、和/或硫唑嘌呤、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抗-D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本品和其他治疗ITP的药品时,应监测血小板计数,以避免血小板计数超出建议的范围。
药物-食物/饮料相互作用
单次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50mg伴标准的含奶制品的高热量、高脂早餐后,艾曲泊帕乙醇胺的血浆AUCinf降低59%(90%CI:54%,64%),Cmax降低65%(90%CI:59%,70%)。暴露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膳食中钙含量高。低钙饮食[<50mg钙]包括水果、瘦肉火腿、牛肉和未强化的果汁(未添加钙、镁、铁)、豆奶以及谷物,无论热量和脂肪含量高低,均未显著影响血浆中艾曲泊帕乙醇胺的暴露。
药理作用
艾曲泊帕乙醇胺为口服生物可利用的、小分子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可与人TPO受体的跨膜结构域相互作用,启动信号级联反应,诱导骨髓祖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毒理研究
毒理研究
因TPO受体独特的特异性,艾曲泊帕乙醇胺不刺激大鼠、小鼠或犬的血小板生成,因此,动物数据无法完全模拟艾曲泊帕乙醇胺在人体中的作用。
遗传毒性
艾曲泊帕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艾曲泊帕乙醇胺大鼠体内微核试验和大鼠体内程序外DNA合成试验(以Cmax计,大鼠给药剂量相当于ITP患者在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10倍)结果为阴性;艾曲泊帕乙醇胺体外小鼠淋巴瘤试验结果呈边缘阳性(突变率升高小于3倍)。
生殖毒性
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雌性大鼠经口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10、20、60mg/kg/天(以AUC计,分别相当于ITP患者在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0.8、2、6倍),剂量达20mg/kg/天时未影响雌性生育力,60mg/kg/天剂量时着床前后的胚胎丢失增加、胎仔体重降低,并具有母体毒性。雄性生育力试验中,雄性大鼠经口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剂量达40mg/kg/天(以AUC计,相当于ITP患者在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3倍),未见影响雄性生育力。
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妊娠大鼠经口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10、20、60mg/kg/天,高剂量时胎仔体重降低,颈肋发生率轻度升高,并具有母体毒性,但是未见大的结构畸形。妊娠兔经口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30、80、150mg/kg/天(以AUC计,分别相当于ITP患者在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0.04、0.3、0.5倍),未见胎仔毒性、胚胎致死性和致畸性。
围产期毒性试验中,大鼠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剂量达20mg/kg/天(以AUC计,相当于ITP患者在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2倍)时,对母体生殖功能和子代的发育未见不良影响,子代血浆中可检测到艾曲泊帕,母体给药后子代的血药浓度升高。
致癌性
2年致癌性试验中,小鼠和大鼠分别经口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达75mg/kg/天或40mg/kg/天(以AUC计,相当于ITP患者在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4倍),未见致癌性。
其他
体外试验中艾曲泊帕乙醇胺具有光毒性,啮齿类动物体内试验中未观察到皮肤或眼光毒性。
在啮齿类动物中检测到给药相关的白内障,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按AUC计,以ITP患者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6倍或以上剂量,对小鼠给药6周后、对大鼠给药28周后观察到白内障。按AUC计,以ITP患者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4倍或以上剂量,对小鼠给药13周后、对大鼠给药39周后观察到白内障。
幼龄大鼠于4日~32日龄给予不耐受剂量的艾曲泊帕乙醇胺,在剂量相当于儿科ITP患者75mg/天的最大人体临床暴露量9倍(以AUC计)时,可见眼混浊(未进行组织学检查);但是,幼龄大鼠给予相当于儿童ITP患者最大人体临床暴露量5倍(以AUC计)的耐受剂量的艾曲泊帕,未观察到白内障。在相当于ITP患者75mg/天人体临床暴露量2倍(以AUC计)时,成年犬给予艾曲泊帕52周后未观察到白内障。
在小鼠和大鼠14天试验中,在与致病和死亡率相关的暴露量时观察到肾小管毒性。在小鼠2年致癌性试验中,小鼠经口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25、75、150mg/kg/天(以AUC计,低剂量相当于ITP患者75mg/天剂量时暴露量的1.2倍),也观察到肾小管毒性。以高于2年致癌性试验中引起肾脏变化剂量的暴露量对小鼠给药13周,未观察到相似影响,提示该影响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药代动力学
将两项研究中的88例ITP患者中收集的血浆艾曲泊帕浓度-时间数据与从群体PK分析中111例健康成人受试者,其中包括东亚受试者和非东亚受试者中收集的数据合并。提供了ITP受试者的血浆中艾曲泊帕的AUCtau和Cmax的估计值(表2)。东亚裔(即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患者的艾曲泊帕暴露量较高。
表2:成人ITP患者中稳态血浆艾曲泊帕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几何平均值(95%置信区间)
aAUCtau和Cmax基于群体PK分析事后估计值
吸收
艾曲泊帕乙醇胺口服给药后2-6小时达到峰浓度。艾曲泊帕乙醇胺与抗酸药或含多价阳离子的其他产品(如奶制品和矿物质补充剂)合用,会显著降低艾曲泊帕乙醇胺的暴露量。尚未确定人口服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根据尿中排泄药量和粪便中排出的代谢产物估计,单次口服艾曲泊帕乙醇胺液体制剂75mg后,药物相关物质的吸收率至少为52%。
分布
本品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99.9%),尤其是白蛋白。本品是BCRP的底物,但不是P-糖蛋白或OATP1B1的底物。
生物转化/代谢
本品的代谢主要是通过裂解、氧化以及与葡萄糖醛酸、谷胱甘肽或半胱氨酸结合。在人体内的放射标记药物研究中,艾曲泊帕约占血浆放射性碳AUCinf的64%。葡萄糖醛酸化和氧化后的次要代谢产物也被检测到,每种占血浆放射性的<10%。根据人体对放射标记艾曲泊帕乙醇胺的研究,艾曲泊帕乙醇胺给药后约20%可能通过氧化代谢。
消除
本品吸收入体内后被广泛代谢。艾曲泊帕乙醇胺排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粪便(59%),给药剂量的31%以代谢产物的形式从尿中排出。尿中未检测到原型母体药物(艾曲泊帕)。粪便中排出的原型药物艾曲泊帕约占给药剂量的20%。血浆中艾曲泊帕的消除半衰期约为21-32小时。
药物相互作用潜力的体外评价
根据人体内对放射标记艾曲泊帕乙醇胺的研究,葡萄糖醛酸化在艾曲泊帕乙醇胺的代谢中起次要作用。人肝微体研究发现UGT1A1和UGT1A3是负责艾曲泊帕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酶。在体外,艾曲泊帕乙醇胺是很多UGT酶的抑制剂。因为每个UGT酶对艾曲泊帕葡萄糖醛酸化的贡献不大,和葡萄糖醛酸化过程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预计不会有临床意义。
根据人体内对放射标记艾曲泊帕乙醇胺的研究,艾曲泊帕乙醇胺给药后约21%可能通过氧化代谢。人肝脏微粒体研究发现CYP1A2和CYP2C8是负责艾曲泊帕乙醇胺氧化代谢的酶。在使用人肝微粒体的研究中,以紫杉醇和双氯芬酸作为探针底物进行测定,发现艾曲泊帕乙醇胺(高达100μM)在体外不抑制CYP450酶1A2、2A6、2C19、2D6、3A4/5和4A9/11,但是CYP2C8和CYP2C9的抑制剂,IC50值分别为24.8μM(11μg/mL)和20.2μM(8.9μg/mL)。
体外研究发现CYP1A2和CYP2C8负责艾曲泊帕的氧化代谢,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和UGT1A3负责艾曲泊帕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下段胃肠道中的细菌可能负责药物的裂解代谢。
体外研究证实,艾曲泊帕不是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多肽OATP1B1的底物,但是该转运蛋白的抑制剂(IC50值2.7μM(1.2μg/mL))。体外研究还证实,艾曲泊帕是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底物和抑制剂(IC50值2.7μM(1.2μg/mL))。
特殊患者人群
儿童人群
在2项研究TRA108062/PETIT和TRA115450/PETIT-2中168例接受每日一次给药的儿童ITP患者中评价了艾曲泊帕乙醇胺的药代动力学。基于50mg每日一次剂量的群体PK分析,62名12~17岁年龄组儿童患者中稳态血浆艾曲泊帕Cmax几何平均值(95%CI)为6.80(6.17,7.50)μg/mL,AUCtau几何平均值(95%CI)为103(91.1,116)μg·hr/mL。68名6~11岁年龄组儿童患者中稳态血浆艾曲泊帕Cmax几何平均值(95%CI)为10.3(9.42,11.2)μg/mL,AUCtau几何平均值(95%CI)为153(137,170)μg·hr/mL。口服给药后艾曲泊帕乙醇胺表观清除率(CL/F)随着体重增加而增加。观察到在亚洲种族患者中血浆艾曲泊帕CL/F降低了大约30%,女性患者中CL/F降低了大约20%。
老年患者
在28名健康受试者和635名年龄在19~74岁范围的患者中进行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评价年龄因素造成的艾曲泊帕乙醇胺药代动力学差异。基于模型分析,老年患者(>60岁)的血浆艾曲泊帕AUCtau比年轻患者高36%。
肾功能损害
在肾功能损害成年患者中研究了艾曲泊帕乙醇胺的药代动力学。单次口服艾曲泊帕乙醇胺50mg后,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轻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中艾曲泊帕的AUCinf降低了32%(90%CI:降低63%,升高26%),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中艾曲泊帕的AUCinf降低了36%(90%CI:降低66%,升高19%),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中艾曲泊帕的AUCinf降低了60%(90%CI:降低18%,降低80%)。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浆中艾曲泊帕的暴露量呈降低趋势,但是肾功能损害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暴露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有明显重叠。艾曲泊帕乙醇胺的蛋白结合率很高,未检测到非结合型(活性)药物浓度。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慎用艾曲泊帕乙醇胺,且需密切监测,如监测血清肌酐和/或尿液分析。
肝功能损害
在肝功能损害的成人受试者中开展了艾曲泊帕乙醇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单次50mg口服后,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中艾曲泊帕的AUCinf升高了41%(90%CI:降低13%,升高128%),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中艾曲泊帕的AUCinf升高了93%(90%CI:19%,213%),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中艾曲泊帕的AUCinf升高了80%(90%CI:11%,192%)。肝功能损害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暴露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有明显重叠。艾曲泊帕乙醇胺的蛋白结合率很高,未检测到非结合型(活性)药物浓度。
对28名健康成人和714例肝功能损害患者重复给药后,采用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评价肝功能损害对艾曲泊帕乙醇胺药代动力学的影响。714例患者中,642例患轻度肝功能损害,67例患中度肝功能损害,2例患重度肝功能损害。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血浆中艾曲泊帕的AUCtau升高约111%(95%CI:45%-283%),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AUCtau值升高约183%(95%CI:90%-459%)。
因此,艾曲泊帕乙醇胺不应用于肝功能损害(Child-Pugh评分≥5)的ITP患者,除非预期获益大于已识别的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种族
用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民族对艾曲泊帕乙醇胺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分析的数据包括111名健康成人(含31名东亚人)和88例ITP患者(含18名东亚人)。根据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的估计结果,未进行体重差异校正时,东亚ITP患者的血浆艾曲泊帕的AUCtau值比非东亚患者(主要是白种人)高约87%。
采用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在148例中国cITP患者中研究了艾曲泊帕乙醇胺在中国cITP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根据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的估计结果,中国cITP患者的艾曲泊帕全身暴露量(AUCtau)(TRA113765)是白种人cITP患者的艾曲泊帕(AUCtau)全身暴露量的1.5倍。这些结果与先前观察结果日本和东亚cITP患者的艾曲泊帕全身暴露量高于西方人(主要是白种人)和非亚洲cITP患者的艾曲泊帕全身暴露量一致。
性别
采用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评估了性别对艾曲泊帕乙醇胺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分析的数据包括111例健康成人(14例女性)和88例ITP患者(57例女性)。根据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的估计结果,未进行体重差异校正的情况下,女性ITP患者的血浆艾曲泊帕AUCtau值比男性患者高约50%。
药品中标价格
(数据来源:各省份2024年第四季度公开数据,戊戌数据整理)
来源:戊戌数据2025-02-25 -
柯君医药抗血栓新药依福格雷(CG-0255)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上海2025年8月14日 /美通社/ -- 近日,上海柯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关于新型抗血栓药物依福格雷(CG-0255)的重要药物化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药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正式发表。该研究系统介绍了全球首创的巯基前药CG-0255的药物发现与优化过程,并首次披露了其全面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抗血小板药效。
心脑血管疾病与现有药物的局限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血栓形成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目前,通过阻断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氯吡格雷需要通过肝脏中复杂的多步氧化代谢才能转化为起效的活性物质H4。这个过程导致药物起效慢、由于遗传药理学导致不同患者间效果差异大(即由于氧化代谢酶的先天缺失导致的"氯吡格雷抵抗"),并且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此外,氯吡格雷只有口服剂型,无法满足急救或吞咽困难患者的需求。
CG-0255的创新设计与优势
CG-0255是一种基于活性物质H4设计的新型巯基前药。它药物化学方面的核心创新设计在于绕开了氯吡格雷依赖的复杂氧化代谢路径。CG-0255进入体内后,主要通过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羧酸酯酶(CES)进行一步水解,即可快速释放出起效的H4。
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充分证实了CG-0255的优势:
- 起效快,个体差异小: 动物实验(比格犬)显示,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注射CG-0255,都能在10分钟内快速起效,并在30分钟内达到最强的抗血小板效果。由于代谢路径简单直接,避免了"氯吡格雷抵抗"问题,减少了不同患者间的效果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 双剂型潜力: CG-0255本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溶解性,这使得它有望同时开发成口服片剂和注射剂。口服剂型适合长期预防,注射剂型则能用于心梗、卒中等紧急情况或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大大拓宽了临床应用范围。
- 高效低剂量: 动物实验(比格犬)数据显示,口服CG-0255时,仅需氯吡格雷十分之一的剂量,就能在体内达到与氯吡格雷相同水平的活性H4暴露量,并产生相当的抗血小板效果。这意味着它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潜力、更低的副作用风险和更优的药物经济学价值。
- 效果可预测: 研究还发现,活性H4在体内的浓度以及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率,都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呈现出清晰的剂量相关性,便于医生精准控制用药。
动物实验(比格犬)浓度-时间曲线
动物实验(比格犬)药效-时间曲线
研究基础与未来展望
该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体内体外模型的验证性研究为CG-0255的优势提供了全面的科学依据。其优异的体外代谢稳定性和明确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临床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CG-0255的美国Ⅲ期临床试验正在推进中,在中国脑卒中患者中的II期临床试验也即将开始。这一阶段的研究将充分评估其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药物最终能否上市应用的关键步骤。如果成功,CG-0255有望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那些面临"氯吡格雷抵抗"或需要急救治疗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更优的治疗选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2352342500738X关于依福格雷(CG-0255)
CG-0255 是创新设计的新一代革命性的抗血小板药物,开发了经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剂型。正在进行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近期心肌梗死、近期中风及外周动脉疾病等适应症的临床开发,以解决未满足的临床痛点,并为广泛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抗板解决方案。CG-0255 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实现快速起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征且基本无个体差异,同时在临床应用中也几乎不受限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有潜力成为最好的 P2Y12 受体拮抗剂类抗血小板药物,并充分满足各个用药场景下的临床需求。
更多关于CG-0255的进展,敬请访问柯君医药官网(https://www.curegene.com.cn)。
关于柯君医药
柯君医药成立于2018年,具备核心平台技术和高效自主的创新能力。公司目前主要聚焦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病毒等治疗领域,致力于成为一家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的创新药公司。柯君医药已成功基于自身平台技术研发了多个具有广泛市场价值并具备全球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管线药物,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多个管线的临床开发。在公司使命和愿景的驱动下,柯君医药汇聚了一批具备全球视野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海归人才。在公司综合战略布局下,柯君医药成功实现了快速高效的研发成果转化,在研管线均具备成为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药物的潜力。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所发布的信息中可能会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乃基于本公司或管理层在做出表述时对公司业务运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的现有看法、相信和现有预期,可能会使用"将"、"预期"、"预测"、"期望"、"打算"、"计划"、"相信"、"预估"、"确信"及其他类似词语进行表述。这些前瞻性表述并非对未来发展的保证,可能会受到风险、不确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范围,难以预计。因此,受限于我们的业务、一般行业情况与竞争、环境、政治、一般经济因素(包括利率与汇率浮动)、医药行业监管以及医疗政策的影响、技术发展、竞争对手获得的新产品与专利、新产品开发固有的挑战(包括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生产上的困难或迟延、国际经济金融状况不稳定与主权风险、对本公司专利和其它创新产品保护的有效性的依赖程度,本公司面临专利诉讼和/或监管行动的风险、社会情况的未来变化及发展等各种因素及假设的影响,实际结果可能会与前瞻性表述所含信息有较大差别。
该等前瞻性表述在任何方面均不得视作本公司及各附属公司、各位董事、管理人员、顾问、雇员和/或代理对有关事项作出的任何承诺/保证,不构成对从事某项行为的建议,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且,本公司及各附属公司、各位董事、管理人员、顾问、雇员和/或代理未曾且概不承担更新该稿件所载前瞻性表述以反映在本新闻稿发布日后最新信息、未来项目或情形的任何责任。
消息来源:上海柯君医药
来源:美通社2025-08-14
感染性疾病快讯
-
06-28
-
立方制药子公司伊曲康唑口服液收到药品注册受理通知书,作用于真菌感染13:11
6月28日,立方制药公告,全资子公司合肥诚志生物制药收到国家药监局下发的伊曲康唑口服液生产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该药适应症为:1、治疗HIV阳性或免疫系统损害患者的口腔和/或食道念珠菌病。2、对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移植患者和预期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亦即<500个细胞/μ 1)的患者,在标准治疗不适用,预期对伊曲康唑敏感时,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
-
05-28
-
仑胜医药来法莫林3期试验初步结果积极,作用于获得性细菌性肺炎09:39
今日,专注于在中国进行创新生物医学研发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仑胜医药和从事创新抗感染剂商业化和开发以治疗严重感染的生物制药公司Nabriva Therapeutics宣布,仑胜在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的中国成年患者中进行的来法莫林3期桥接试验取得了积极的初步结果。在改良意向治疗(mITT)人群中,来法莫林在至于测试研究者临床反应评估(IACR-TOC)中达到了非劣效于莫西沙星的主要终点,来法莫林和莫西沙星成功率分别为76.8%(n=63/82)和71.4%(n=30/42)。这一调查结果在各个分组中呈一致表现。在临床可评估(CE)人群中,对于IACR-TOC的关键次要终点,来法莫林组和莫西沙星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6.0%(n=49/57)和86.2%(n=25/29)。这些结果与Nabriva进行的全球三期LEAP1和LEAP 2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似。
-
-
01-18
-
丹诺医药与杨森制药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治疗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新药产品10:01
今日,专注于差异化抗菌新药产品研发的领军企业——丹诺医药宣布与强生旗下的杨森制药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利用丹诺医药的多靶点偶联分子新药研发平台共同研发治疗非结核分支杆菌(NTM)感染的新药产品。丹诺医药与杨森公司的这项合作是建立在丹诺医药多靶点偶联分子技术和背景专利的基础上,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寻找治疗NTM疾病的全新组合疗法。
-
-
09-18
-
华北制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12:26
9月18日,华北制药发布公告称,该公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0.375g)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制剂为全球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由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研发,首次于1981 年在英国上市,1984年8月在美国上市,1985年8月在日本上市,商品名为 Augmentin。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以来,华北制药该产品累计研发投入1255.33万元人民币。
-